大运速递

成都打造绿色大运会 助力城市营城兴业

发布时间:2023-04-28 阅读量:1240

当好东道主,热情迎嘉宾”“成都成就梦想”。4月19日,在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在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火炬塔下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誓师大会。

“简约、安全、精彩”正是大运会的办赛理念。如今,经过精心的筹备,无论是从场馆的建设、市场的开发、金融的支持、运动员的出行等,“绿色大运”正在成为成都这座公园城市亮丽的底色。按照成都的目标,就是要把大运会办成一届绿色低碳的体育盛会。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围绕绿色大运,成都正锚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着力推动城市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尤其是成都着力借助绿色低碳行业头部力量,培育本土“链主”企业,着力推动建圈强链战略,从而实现以赛营城。

“如果说10年前的财富全球论坛在成都召开,是工商资本对这个城市的认同,那么大运会在成都召开,就是年轻人对这个城市的认同。”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成都大运会“以赛兴业”首席顾问汤继强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年轻人认同这个城市就意味着这个城市有未来,因此要把城市的“C位”让给年轻人,“以赛兴城、以赛兴业,不仅是兴盛体育产业,而是让城市所有的产业都兴盛起来,并且会因为年轻人的到来得到全面的爆发。”

绿色基建

在成都简阳市的东来印象体育馆5号楼游泳跳水馆中,矗立着一座多折面异形现浇清水混凝土跳水台。这是全国唯一一个多折面异形且现浇成型后不做任何装饰的跳水台,非常具有美观性,既环保又降低了建设成本。

这里将是大运会跳水项目的专用体育馆,该项目由成都华西集团旗下子公司机械化工程公司承建。“整个东来印象项目获得10项实用新型专利,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奖项5项。”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建设中主要是围绕绿色主题,从场馆外立面、内部设施、能源管理、园区绿化等着手,比如场馆内的能源管理系统,不仅帮助建筑节约最高25%的能源,也可以降低场馆物业后期的运营成本。

实际上,在大运会的所有场馆建设中,成都大运会秉持“能改的不建、能修的不换、能租的不买、能借的不租”,49个大运场馆中仅有13个为新建,超过70%的场馆均为改建升级,建设中大力推广绿色节能措施,采购国家和地方绿色建材产品,并且所有设施均能实现赛后长期可持续使用。比如,新都香城体育中心使用透水混凝土铺装,可将收集处理后的雨水转换为场馆绿化养护用水,预计全年可节水3000吨以上,场馆每年耗水量降低约20%。

此外,在赛事筹备、举办的诸多工作细节中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比如,执委会要求竞赛器材以赞助、租赁为主,大运村代表团公寓房间选用绿色环保洗化用品和低值易耗品,毛巾、布草换洗频次降为3天1次。

初步核算显示,成都大运会筹办、举办、赛后全过程的碳排放总量约30万吨,通过落实可再生电力替代、绿色低碳建筑、新能源汽车使用等源头管控措施,将减少碳排放2.3万余吨。

“这些碳排放预计将通过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提供的林业碳汇,以及‘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量和国家核证碳减排量的方式进行抵消,推动实现赛事碳中和目标。”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表示。

不仅如此,在成都菁英致远创投合伙人、“大运有我”市民推广大使彭肖肖看来,“成都大运会全方位倡导和践行绿色低碳办赛,采取100%实现新能源车保障、赛事期间中心城区及各赛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这不仅为世界展示了中国承办国际赛事的环保担当,也展示了成都作为主办城市的科技能力。”彭肖肖认为,成都可以进一步优化大运会的绿色低碳交通方案,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成都的交通治理中。

绿色清单

100%“绿电”运行、新建场馆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除专用车辆外100%实现新能源车保障、赛事期间中心城区及各赛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2022年4月,《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办赛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方案围绕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运营、低碳参与,采取更加积极的绿色低碳措施,实现成都大运会碳中和目标。由此,大运会在绿色低碳办赛的探索和实践已愈发明朗,而且这一年来成都更是多维度、立体化落实该行动方案。

记者注意到,今年2月15日,“绿色大运,低碳未来”成都大运会绿色低碳行业双向赋能专场推介会暨成都大运会(碳中和服务类)指定产品赞助商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有三家本土企业将为成都大运会提供碳排放计算、平台运营、交易转化、碳汇抵消等赛事碳中和全闭环体系服务。

3月15日,“‘金’诚所至,大运有我”成都大运会金融机构捐赠合作恳谈会顺利举行。成都大运会执委会倡议金融行业翘楚积极参与“低碳大运”公益捐赠,将捐赠现金用于购买碳配额、碳信用以及新建林业等项目,利用产生碳汇量的方式抵消大型赛事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助力打造“绿色大运”新名片,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月13日,“成渝一家亲 共襄大运会”成都大运会“遇见重庆”推介会举行,并发布了市场开发机会清单,期望抢占“双城经济圈”快车道,让大运会更好地与重庆产业、文化、市民深度融合。

“这场国际性的青春盛会,其强大的带动作用与双城经济圈必将形成叠加效应,不仅为以成渝地区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推动城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更会助推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科技、环保等事业加速发展,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市形象和综合软实力,成为展示巴蜀韵味、传递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成都大运会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伙伴”的加入,将把绿色、智慧、活力、共享理念更有效地贯彻到办赛过程的方方面面。

参加了此次推介会的汤继强表示,大运会接力棒从首都北京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传到成都手中,这样的空间拓展轨迹映射出了中国改革开放走向纵深的轨迹。大运会组委会来到重庆,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借势大运,高位求进,以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和贯通古今的恢宏视野,与世界对话。“成渝两兄弟手握更紧,同圈发展,相向而行,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凸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中,体育产业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运兴城

对于成都而言,其目标正是通过成都大运会秉持“谋赛”与“谋城”相结合,推动全域同频共振、营城兴业惠民,着力提升城市能级水平。

为此,借力大运会,成都市相关部门和大运会执委会先后赴厦门、重庆、杭州等城市,开展“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及体育产业建圈强链”主题推介会,以及投资环境推介会、发布公园社区投资机会清单等。

记者注意到,围绕体育产业,成都市去年年底发布了《成都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建圈强链发展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提出到2025年,成都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成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到2035年,成都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

就此,民进成都市委会副主委邱耘认为,成都可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机制改革”。除了高校体育馆由高校管理运营以外,对于面向社会公众的体育场馆,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办赛和场馆运营模式,实行“管办分离”,让民营机构和市场主体参与进来,促进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建议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大力发展周末、节假日和夜间体育经济,丰富市民消费方式,促进体育赛事与餐饮、住宿、旅游、康养、文化娱乐、教育培训、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对于汤继强而言,大运会带来在“营城、兴业”方面的机会不仅仅是体育产业,“因为大运会吸引的是年轻人,他们对产业将带来全面的支撑。”

在汤继强看来,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的举行,让工商资本认同成都实现了资本驱动,当年年底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有252家,如今已经达到315家;大运会是年轻人的盛会,人才认同成都将实现人才资本驱动,势必会有更多的人才落户成都。“在所有的资本里面,人才资本是最关键的变量,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具有创新的爆发力。那么他们对这个城市的认同,就意味着这个城市可以从产业切入,不光是体育产业,也包括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未来城市、未来社会只要有年轻人,就有爆发增长的巨大空间。”

“一个城市抓住了年轻人就拥有了未来,一个城市让年轻人能够成就梦想,城市本身发展就有美好的未来、美好的梦想。所以说从这个逻辑来讲,以赛兴业也是以赛筑城、以赛兴城的一个正相关的关系。”汤继强强调。

数据显示,成都市人口总数在2013年底为1564.3万人,2022年底为2126.8万人,10年间增长了562.5万人;尤其是对成都而言,当前人才总量达622.3万人,居全国城市第四位,相比2020年末的433.5万人,短短两年时间完成了对近200万人才的吸引。

随着大运会即将召开,全世界的年轻人已然将目光投向了这座城市——让“成都成就梦想”。


中国经营网